今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广东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殷殷嘱托,使命在肩。奋斗广东,再次出发。
\
孙志强和他的工业机器人“军团”。
孙志强和他的工业机器人“军团”。
一周前,广州日报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我们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四十年 奋斗广东再出发》开篇特辑。今日起,以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指引,本报将分别从“新发展”“新经济”“新丝路”“新生活”四个维度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讲述广东各行各业新时代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的奋斗故事,展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广州的探索与成就。
改革开放的每一段进程,都承载着奋斗者的光荣与梦想。改革开放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奋斗者实现价值、人生出彩的契机。历史如此,未来仍将如此。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时代。我们的故事最动人,奋斗的故事最精彩。
改革开放的每一段进程,都承载着奋斗者的光荣与梦想。改革开放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奋斗者实现价值、人生出彩的契机。历史如此,未来仍将如此。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时代。我们的故事最动人,奋斗的故事最精彩。
改革开放的浪潮奔腾不息,敢闯敢拼的奋斗故事在岭南大地不断上演。翻开老照片,“打工族”在流水线上挥汗如雨,定格了上世纪90年代工厂生产的瞬间。那一年,汽车修理工孙志强捕捉到制造业转型的一丝机遇,扎根广州毅然“下海”,从贸易、加工走向自主创新之路,最终成为中国机器人与智能技术行业颇负盛名的民营企业家。
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破题之举在科技创新。孙志强带领着在广州发展壮大的企业瑞松科技,持续推进自主研发,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接力奋斗、砥砺前行。
“我要留在广州”
1978年,中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 犹如一声“春雷”惊醒国人。两年后,13岁的孙志强从福建家乡徒步三十里山路,几经辗转,进入一家汽车修理厂打工。他不仅学了修车,还干起了汽车零部件的市场开发与销售,把汽车行业的门道摸了个透,不知不觉中打下了创业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末,孙志强接连遭遇三次事故,最后一次眼睛严重受伤,来到广州中山眼科医院治疗。站在病房阳台上,望见区庄立交桥下的夜市灯火辉煌,他心头萌生一个念头:“我要留在广州。”多年后回想起这一幕,孙志强说,他有种直觉:既然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里就能提供成长、容错、跌倒重来的空间。
正应了那句“东西南北中,发财来广东”,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1990年,孙志强进入广东省通用机电设备公司,负责市场开发与销售工作。“我卖了很多设备,看到制造业发展是快的,但是效率是慢的,将来装备制造业一定会有前途。”靠两只耳朵两条腿,他搜集了大量的市场数据。
1994年,当日本松下电器想在中国投资设厂生产电焊机及机器人,并招募中国首个代理商时,孙志强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千里走单骑的“科普员”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上世纪90年代初,代理商对中国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模糊的概念,孙志强已主动打电话给松下寻求合作。
松下专门派人赴粤考察他本人和家庭情况。在水荫一横路里,他们看到孙志强一家四口挤在10平方米的平房里,上厕所还要跑到外面去,不由得有些触动。和孙志强谈广东经济发展情况时,他如数家珍,靠多年的积累把市场分析、前景预测聊得头头是道。
“听他们介绍,当时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已经大量使用,未来生产线上占比可能达到70%。我一听就很兴奋,中国当时几乎还是人工焊接,何不现在就去追?”当成功拿下代理权后,孙志强毅然辞职“下海”,拿出20万元老本还借了五六十万元,于1995年正式成立第一家公司,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划动追梦的小船。
创业初期,孙志强把衣物塞到塑料箱捆在摩托车尾部,“千里走单骑”,闯荡珠三角制造业工厂。然而,销售工业机器人没有想象当中顺利。从成本角度而言,以机器人替代人似乎是“不划算”的买卖。那时劳动力红利爆发,工人平均每月工资才不到1000元,而一台设备近40万元左右,还没算上生产线改造成本。
孙志强磨破了嘴皮子,他不仅是为自己做生意,还要为先进制造技术当好“科普员”。他还清楚地记得公司1997年推销出第一条机器人焊接自动化生产线,整整谈了500多天才达成协议。当广州五羊(本田)摩托车厂首吃“螃蟹”,落成当时广州乃至全国最为先进的摩托车焊接生产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下好技术研发的“先手棋”
“三来一补”、前店后厂、“两头在外”……这些都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历史名词,创业之路既要敢为天下先,也要虚心接受生产链中的价值定位。
1997年,孙志强第一次去日本,在车间看到大批机器人飞速运作,“恨不得一天把它全部学回来。”回国后,他拼命想找到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突破口。做成了广汽本田机器人项目后,他发现,广州汽车工业就是通往未来的“大门”。
广州市乃至广东省早已将汽车产业确立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珠三角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轿车消费市场,占了全国的1/4市场。不过汽车装备相关技术牢牢掌握在外国人手上,自主研发能力与市场体量并不匹配。
“能不能用自主高端装备改变这个局面?”在其他机器人贸易服务商还在“试水”行业时,孙志强已经下了一步技术研发的“先手棋”。
2007年,他与日本北斗株式会社投资3500万元设立北斗(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当时,我们持股比例较少,但与日方合作研发技术及开拓市场,是有学习价值的。”
满志踌躇的孙志强眼看马上能触摸未来,结果,国际金融风暴公司带来巨大的亏损。是进是退?长达16年的合作伙伴与他的意见难达成一致,最终结束合作。孙志强不想放弃合资公司,只能把第一次创业工厂留下给老伙计。
就是在这种极度困难中,孙志强依然不忘自主创新路,他借机将中国研发人员送到日本培训,及早着手建立技术团队。2011年,他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消化吸收北斗在汽车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并将持股权转变为实际控股权,占据合资公司的绝对话语权。打造中国智能制造强企的梦想,终于“再见彩虹”。
苦练智造内功破巨头垄断
2012年,中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拥有工业机器人数量仅为25台,不及国际平均水平58台的一半。与发达国家应用水平的巨大差距,在孙志强眼中,却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爆发时期。他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这一艰难之路,正式创立了瑞松科技。
通过对团队的培养和技术的创新,孙志强进入自主研发和创新阶段。“当时买下日本技术时,我构建了一个计划。日本技术只针对日韩系车型,我们引进日本制造技术,再通过进一步消化与创新的‘二次开发’,中间持续了一条艰难的路,最终开发了欧美车系的制造标准”。
苦练智造“内功”,瑞松科技开始打破跨国巨头市场垄断。作为目前国内少数能掌握机器人外部轴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早在2015年,瑞松科技机器人系统关键部件出口到了德国。目前,瑞松科技的机器人智能技术和系统集成业务在我国位居前列。
但孙志强的野心并不仅限于汽车行业。随着改革开放推向深入,他敏锐地意识到,像航空航天、高铁、海洋工程、医疗等产业领域对机器人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是我们的市场。”
如今,瑞松科技的机器人技术与系统集成综合能力目前在中国位居前列,除了工业领域外,在民生工程中也提供了诸多的典型案例:广州塔、广州白云机场、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这一串由瑞松提供智能焊接工艺技术方案参与建设的项目名字,是这个“第一”地位的最佳注解。
“这里值得我们留下来”
“回顾经历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走过典型的‘贸工技’三步发展的过程。”孙志强说,从1995年起的创业初期,主要以代理销售及技术服务外包为主;2007年与日本北斗株式会社投资3500万元设立北斗(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走向制造;2011年起进入自主技术研发阶段。
每一步的精准落脚,都离不开自主创新的强烈渴望。每年,瑞松科技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并成立了智能技术研究院。一批行业尖端研发人才汇聚,助力“中国制造2025”。
近年,广州明晰通过“IAB”计划,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和黄金窗口,在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新旧动能转换“接力跑”中,方向明确,步履稳健。孙志强说,创新和实体经济的结合将会成为广州未来经济的驱动器。“总部移走是不可能的,这里值得我们留下来。”
为广汽、大众提供机器人生产线
1997年,瑞松科技为广州五羊(本田)摩托车有限公司提供了第一条机器人焊接自动化生产线。
2015年,瑞松科技机器人系统关键零部件出口德国,打进工业机器人较先进的欧盟市场。
2017年,瑞松科技进入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评选的广州未来独角兽企业入选榜单。
目前,瑞松科技的机器人智能技术和系统集成业务在中国位居前列,为广汽、比亚迪、上海大众等汽车厂商设计机器人焊装自动化生产线。产品扩大到手机、医疗、3C电子、航空航天等行业。
奋斗底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广东率先“破题”
广州5大项目未来将释放5000亿元产值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排头兵,广东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广州,正打造领跑全国的IAB产业集聚区,处于“换挡期”的广州后发优势被全球投资者看好,创新之城、机遇之城吸引着众多投资者纷纷前来。富士康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区、GE生物科技园、广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思科(广州)智慧城、乐金显示OLED面板项目……仅5个大项目未来五年将释放近5000亿元产值。
2016年2月,在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召之下,广东率先出台了首个省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涵盖一个总体方案、五个行动计划,打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年攻坚战。实践证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闯关战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数据显示,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8万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99万亿元,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广东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由2012年的23.3%、47.9%提高至2016年的27.6%、49.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由2012年的57%提高至2016年的61.7%。
大事记: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开始地方考察,第一站就选择了广东省。考察期间,总书记对广东提出了“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殷切期望,要求广东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广东是经济大省,不仅地区生产总值要支撑全国,结构调整也要支撑全国,必须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走在前列,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2016年2月:广东印发《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
2017年:《广东省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印发。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对广东提出了“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殷切期望。希望广东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
2017年8月: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耿旭静 通讯员粤发宣、穗发宣、穗工信宣)